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金融圈中的區塊鏈

金融圈中的區塊鏈 - 俞學勱 - 鏈金社

摘要:金融圈的金融機構們對原本想革了自己命的區塊鏈日漸關注,有人說是為了追隨風潮,還有人覺得是為了跑馬圈地,區塊鏈對金融圈真正的吸引力到底在哪兒?

近期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聯合數字資產集團,決定對澳交所清算交割進行區塊鏈化(Stafford and Bullock, 2016)。除此之外R3 CEV的40家銀行聯盟也對商業票據交易進行了試點(Higgins, 2016)。可見全球金融圈對區塊鏈的關注已經從興趣觀望、輿論聲援轉向了實踐推進,也印證了金融圈的老話:想要搞懂它就得Get your hands dirty。然而原本被認為能革掉銀行、交易所、清算所這些中心化機構命的區塊鏈,突然被金融圈所追捧,這多少顯得有些奇怪。而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對此簡單地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比特幣金融屬性
由於區塊鍊是比特幣的基礎架構,而比特幣之所以稱之為“幣”即表明了其自帶的金融屬性。事實上比特幣的本質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是一種分佈式的賬本,是一種記賬體系,是一種交易機制。而事實上被作為類比的日常貨幣或者通貨的實質作用也同樣是一種交易機制,其初始目的是為了解決物物交換所帶來的困境。因此,不論是分佈式的賬本,還是源於比特幣的特點,都透露出了區塊鏈天生的金融屬性,這也解釋了為何大多數早期區塊鏈應用場景均出現在金融領域。

二、金融業科技屬性
國際金融巨頭們對區塊鏈技術的熱衷似乎顯得不可思議,因為區塊鏈這個誕生於“反現有金融體制”與“去中心化”宣言的技術產物似乎看上去與沈穩厚重的傳統金融格格不入。然而除了區塊鏈起源的金融屬性以外,反觀歷史,金融界的“老錢”們為了在進步中的市場維護住自身利益卻是非常樂於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

在上世紀初期,機械和電力革命中所創造的高效辦公環境最早即被效率至上的銀行家們所採用,電子製表機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文職工作的效率;隨後計算機的發明也很快地被金融機構們通過自動化的形式成為了節省人員開支的利器,從自動記賬到自動化數據管理,前後台人員的跑動被電子信號的光速傳播所替代;全球貿易與交易的擴大迅速催生了信息傳播交流的需求,互聯網技術再次第一時間被金融網絡所採納,跨境電子化交易甚至全過程自動化系統使得資產所有權的交易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反觀當下全球各大銀行針對前台、中台的不斷裁員,卻不斷吸收擴大後台技術部門的趨勢也不難看出金融業對技術的重視程度。

從金融行業的本質分析,金融即資本跨時間和空間的流動,而資本流動的基礎是人類生產活動中所產生的數據與信息,於是這些需求特點與信息技術就形成了天然吻合。除此之外,金融界能夠如此快速地應用甚至推動技術發展的一大原因也是源於其自身強大的利益推動力,現實而簡單的例子就是,科技創新企業成長所需的資本投資最終都來源於擁有資本積累的金融“老錢”們,而他們會投資的也當然是能夠為自身帶來利益的技術。

三、區塊鏈金融優勢
銀行之間往往涉及到雙邊交易,交易雙方為了避免對方不履行交換​​義務就需要引入一個共同信任的第三方,於是就有了交易所和清算所存在的必要。信用中介為了減低自身承擔的風險,則會要求交易雙方提供保證金或者抵押物,而這整個過程對於交易雙方來說不論是時間上還是金錢上都造成了大量的消耗。

然而作為分佈式賬本的區塊鏈由於本身就是一個不需要基於信任的信任機制,因此在去除交易中介方面的作用是尤為顯著的。尤其對於OTC交易的金融工具來說,其非標準化所造成的低效率和不透明一直是流動性的障礙,而由於分佈於所有節點的賬本是實時同步更新的,因此在交易完成的速度上和透明度上分佈式賬本體係都遠遠高於當前扔停留在T+2或者T+2的中介體系;同時由於免除了向中介提供保證金、抵押物的成本以及等待完成交割的時間成本,區塊鏈的替代可以說是相當高效的。

四、區塊鏈金融難題
前文中提到了區塊鏈作為一個從比特幣架構中分離出來的技術,它的特點是公開透明。而作為實踐時間最長的比特幣區塊鏈則是一種典型的公有鏈,即任何人都可以參與鏈上交易並且以匿名或半匿名的方式參與。這首先與金融行業的保密性及實名性相違背,因為金融工具的交易涉及到的是對實際法人所有權認證,而公有鏈的所有權僅保證了私鑰的所有權,卻無法將其與法律意義上的自然人或企業法人向對應。

除此之外,由於區塊鏈要解決的是去除交易中介的問題,而金融市場存在多方參與主體。因此區塊鏈金融實踐中需要面對的是已經根植入金融體系多年的中介化交易體系。從諸如SWIFT、中央清算等行業標準,到各國央行、ECB、IMF等主導的監管體系,區塊鏈應用如金融所需要的是整個行業範圍的認可及新標準的製定。

五、區塊鏈金融現狀
面對以上的問題,從技術架構上當前不論是各大金融公司自身實踐還是專注於區塊鏈金融創新企業的實踐,都共同傾向於建立獨立於公有比特幣區塊鏈之外的聯盟鍊或者私有鏈架構。通過線下認證等手段篩選出合格的參與節點,從而既能夠確保各交易對手方的合法身份,還能夠利用區塊鏈組織內部透明快捷的組織特點。

而一旦全世界主要金融機構對一種特定的區塊鏈非公有鏈機制達成了共識,非公有鏈的組織也是完全符合金融企業們的需求的。事實上在當前中心化的監管體制下,大多數的監管細則在形成的過程中都受到了各大金融機構的遊說。銀行和金融公司都不希望自身核心利益在任何一次新的監管法案中受損,因此通過花費大量時間與金錢的遊說行為,使得監管最終成為金融財團利益博弈後所形成的共識。而聯盟鍊和私有鏈的形式,則直接去除了遊說和博弈中造成的資源浪費,成為金融財團們更快更透明地達成共識的解決方式。

2015年來各大銀行諸如UBS、花旗、法興銀行等都成立自己的區塊鏈研發團隊,例如芝商所、納斯達克等交易所也通過與創新企業的合作在私有鏈上進行了金融資產交易的實踐,其中納斯達克的Linq成為了首個公開對外表示有區塊鏈金融應用成品的金融機構(CoinDesk, 2015),並於去年12月30日發行了第一支私募股權( Rizzo,2015)。Ripple Lab等公司則通過區塊鏈進行了針對銀行間外匯市場的新架構設計。除了相對獨立的金融應用開發,R3 CEV則集合了42家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幾乎覆蓋了全球主要的金融參與者,進行區塊鏈金融的應用研發,其盈利模式尚不明朗,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組織將為推進整個金融行業的區塊鏈標準樹立標杆。

除此之外,在具體金融問題的解決方面,針對中心化交易、中心化清算的低效、不透明以及中心化​​交易數據存儲所面臨的安全威脅等問題,基於以太坊(Ethereum)的區塊鏈可編程架構正在通過智能合約的去中心化交易方式來尋找解決的方向。智能合約通過將交易中所涉及的合約內容進行編程,形成自動執行邏輯,並將該自動執行邏輯放置於區塊鏈上,通過廣播的形式冗餘地存儲於分佈式賬本的各個節點上。當其中的交易條件達成,智能合約則會自動觸發進行交割,並將交易後的新狀態再次更新到區塊鏈上以及分佈式賬本的各個節點上。

積極將區塊鏈納入自己領域的金融圈的動機,簡而言之就是希望在自己被顛覆之前率先掌握新技術的話語權。畢竟對於資本主義世界來說,金融資本的影響力作為社會的根基,被外來力量所顛覆也未必是件好事。然而對於“大而不倒”這類由於被銀行綁架而形成的社會癥結,究竟是會被金融技術(FinTech)從金融圈內部改革、或是被技術圈從外部突破,還是重新成為大財團、大銀行綁架資本主義世界的新武器,我們或許只能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CoinDesk,(2015) Banks and the blockchain report, Available from: http://www.coindesk.com/research/banks-blockchain-report/ [Accessed on 4/3/2016]
Higgins.S, (2016) 40 Banks Trial Commercial Paper Trading in Latest R3 Blockchain Test, Available from: http://www.coindesk.com/r3-consortium-banks-blockchain-solutions/ [Accessed on 4/3/2016 ]
Rizzo.P, (2015) Hands On With Linq, Nasdaq's Private Markets Blockchain Project, Available from: http://www.coindesk.com/hands-on-with-linq-nasdaqs-private-markets-blockchain-project/ [ Accessed on 4/3/2016]
Stafford.P, Bullock. N, (2016) Australia is in the vanguard of blockchain's march to market, Available from: http://www.ft.com/cms/s/0/b83a0a74-ca8c-11e5-be0b-b7ece4e953a0 .html?desktop=true#axzz40ZHHfmQG [Accessed on 4/3/20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